关于屯溪区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5年8月29日在屯溪区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屯溪区发改委主任 程勇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报告我区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决策部署,聚焦“比发展、讲奉献、重实干”作风建设要求,围绕“5264”重点工作,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属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1%;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增长22.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0.9%;引进市外内资完成率5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6.4%。
(一)产业体系逐步优化,发展能级跃上新台阶
先进制造业稳步壮大。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6.7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7.3%,属地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6.5%、98.7%,分别位居全市第1、第2。新增省创新型企业6家、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非总包服务商1家、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个、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1个。成功申报省制造强省项目2个、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项目1个。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收9.6亿元,同比增长33.1%。聚焦“数字+消费”新赛道,构建“3+1+1”发展体系,打造“慧黄山”综合性数字生活、黄山一卡通消费、民宿集散三大核心服务平台。建设篁墩数字游民社区,招引华度传媒等数字经济企业18家。强化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屯溪区入选2025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4家单位入选全省夜间文旅消费“四个十佳”品牌,为全市唯一区县。黎阳in巷获评省级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完成44393万元,同比增长4.3%。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完成油菜收获面积1.19万亩,总产量1367.25吨,完成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3.18万亩,完成率100%。农产品加工业势头强劲,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新增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家,23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10.15亿元,区属企业增速达15.26%。茶口乐二期项目建成试运行,预计年度新增产值6000万元以上。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南溪南村、朱村分别获评省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村、省精品主题村。
(二)项目投资不断推进,持续发展积蓄新动能
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依托每周末要素会商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运行,形成从上到下、齐抓共管的工作闭环,促进项目早开工、快建设。6个省级开工动员项目中,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并入库纳统,1个项目已申报入库。52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6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63%,29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21个,开工率72.4%。有效投资持续发力。属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76亿元、同比增长1.6%、投资进度50.02%,实现市级下达的“双过半”目标。3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96.7%。瞄准大规模设备更新、环资中央预算内政策,围绕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15个领域谋划设备更新储备项目17个,总投资13.5亿元。“双招双引”齐头并进。推动全员招商,健全“4+2+5”招商工作机制,锚定工业母机产业抓招引,截至目前,全区共招引工业母机企业12家。推进闲置资产盘活专项行动,招引入驻工业上楼项目3个,面积6300㎡,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强化人才引进,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返乡学子企业行”系列活动,创新打造“小屯探厂”招聘栏目,拍摄入企探岗“短视频”4期,举办创业集市4场。截至目前,申报省级高层次人才19人,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事业编制人才65人,引进中专以上毕业生1839人,新增技能人才1385人次。
(三)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展现新优势
重点改革不断深入。谋划制定2025年度特色改革项目,深入挖掘屯溪改革经验,《黄山市屯溪区创新古建筑群“数字+消防”保护模式》首次登上中央内刊《改革内参》,《屯溪区建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 着力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难题》被《黄山市改革工作》《黄山工作》刊发。持续深化政务公开,整合政务服务事项,升级“迁移一件事”登记流程二维码,高效提供企业准入准营办照办证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一事通办”和“快办”行动。老街-河街旅游景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投诉举报先行赔付机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跃升行动。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在全省率先颁发食品销售连锁管理类《食品经营许可证》,“长三角政务地图”上线295个办事场所、办件3.21万件。开展国际化营商环境试点,发布“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十项举措”,落地全市首家跨境免税店。扎实开展访企入村专题行动,解决诉求308个,访企入村工作经验做法获《安徽新闻联播》《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屯溪老街被评为2024年度安徽省放心消费优秀街区。黄山百大获评全国“诚信兴商”典型案例,系三年来全省唯一。长三角一体化纵深发展。聚焦长三角区域开展重点招商,亿元以上沪苏浙纳统项目7个,同比增长16.7%。深化与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作,共同推进基金小村项目。推深做实“杭黄党建联建带”,选派12名干部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跟班学习2个月。赴沪苏浙地区开展疗休养推介5场,签订职工疗休养合作协议5份,吸引长三角地区职工来屯疗休养6.3万人次。举办2025首届长三角昱健杯垂钓邀请赛等体育赛事,促进与长三角地区的体育文化交流。对标学习杭州桐乡杨家门社区、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经验,着力打造全龄友好、智慧便捷的“未来社区”。
(四)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品质取得新飞跃
城市品质日臻完善。锚定“国际屯溪 冰清昱洁”城市品牌,坚持“全国最干净城市”标准,开展专项保洁整治和餐饮油烟、燃气安全等全链条整治行动,资源化处理建筑垃圾45873吨,无害化处理餐厨垃圾6730吨。持续推进龙山路道路管网改造、2025年屯溪区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项目,稳步推动帅鑫、隆阜和老虎山巷等片区更新。接续打造城市小微空间整治提升项目10个,完成中心城区8个积水点改造,全面优化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城市治理日益精细。实行“微路长”管理模式,创新治理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等问题,探索推行“3+N”城市外摆圈,设置城市外摆摊点群。深化物业管理提升三年行动与“皖美红色物业”建设,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876个,提高居民居住体验。深化数字赋能,上半年屯溪区“数字城管”平台共受理平台案件15432起,处置15141 起,结案率98.11 %。乡村振兴亮点纷呈。推进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工作,合同网签率达到98.8%。逐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围绕“创意”汉沙、“丰景”新江、“风情”闵口、“孝美”查塘等主题,积极推动2025年“特色小村”建设。新江板龙被评为“2025年安徽省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傍霞村成功入选省级乡村干部实训基地培育名单。推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带动17户农户就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160余万元。谋划盘活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上半年全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156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益780万元。
(五)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环境治理实现新突破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积极融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上半年,全区PM2.5年均浓度23.8微克/m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6%,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持续抓好“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工作,扎实推进“三整治一保障”专项行动,建立问题清单544个,已完成整改538个。加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市级改革创新点建设,健全松材线虫病除治机制。推进河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阻水片林等妨碍行洪问题整治专项行动,完成占川河城市内河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主体工程。绿色转化逐步推进。全面贯彻落实节能降碳工作,加强重点企业、公共机构用能监管,开展节能监察,动态管控能源消耗。谋划VEP项目3个,总投资12亿元,探索符合屯溪生态价值实现的特色路径。推进还淳民宿“以竹代塑”项目建设。加快布局充电桩建设,今年以来建设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88个,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建设。
(六)社会事业欣欣向荣,民生福祉彰显新温度
民生实事稳步推进。全区30项民生实事累计完成投资0.611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7万人,完成比率居全市第一。继续推进全民参保,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54474人,参保率达到99.03%。持续加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上半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6402人次1022.14万元、特困供养金934人次126.4万元、临时救助金301人次75.25万元。打造黄山市首家“爱心洗衣坊”,相关做法获中央、省委社会工作部领导实地调研高度肯定。荷花池社区“候鸟儿童”志愿服务案例获评安徽省社会工作人才服务案例三等奖。加强“智慧皖粮”信息化平台运用和粮油市场监测预警,强化储备粮储存管理。开展“惠民菜篮子”让利活动4次,累计让利金额34.4万元。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共受理各渠道诉求10246件,满意率99.88%。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扎实做好就业服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97场,提供岗位2.1万个次,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907人,超时序进度36.7个百分点。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强化老年助餐保障工作,加强全区20家老年食堂及助餐点常态化监管,提供老年助餐服务20.9万人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推进百鸟亭幼儿园、大位小学扩建、区社会福利院儿童设施改造提升等项目。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打造“黄山小松”德育品牌,推动五育并举落地见效。提高医疗服务品质,积极推进区医院新院区建设,打造“15分钟中医药医疗服务圈”,提升智慧医疗服务能力,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作用。社会治理和谐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挂牌建成“昱事无忧”涉诉调解中心,实现“一中心全覆盖”调解服务,开展先行调解992件,成功率达81.55%。大力推进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专门机制建设。持续落实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力推进隐患整治,累计抽查检查企业2277家,发现重大事故隐患19处,整改完成17处,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围绕常态化扫黑除恶、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审结刑事案件137件,依法办理涉黑涉恶案件,持续推进“打财断血”,全力保障平安屯溪建设。
上半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一定成绩,但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重大项目推进力度不够;制造业支撑作用不明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足;发展动能仍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集聚规模亟待扩大;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有待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供给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锚定“三个往前赶”目标和“四首要求”,真抓实干、争先创优,以切实有效的办法予以解决。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坚定不移强产业、提质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进制造业提速扩容。加强企业入规培育,加快海睿斯、海栎森、大白精密、发大力等项目建设投产进度,力争下半年每季度入规3户。做大做强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聚焦工业母机产业强化补链强链,推动集群发展。深度融入全省、全市汽车产业发展大局,利用国有厂房、闲置厂房大力招引汽车零部件产业。分步有序兑现2022—2024年区级扶持政策奖补资金,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指导企业做好省“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绿色工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政策项目申报工作。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锚定“数税双提升”,招引科技服务、数字贸易、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优质企业,重点培育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市场主体。加快构建“数字引领、融合赋能”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传统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壮大科技服务、数字贸易等新兴业态,提升高技术服务业占比。强化数字赋能,依托“慧黄山”“黄山一卡通”等现有平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文旅、康养等消费场景深度融合。围绕街区夜游、乡村露营、亲子研学、演艺,开展多样化、主题化活动,积极引流促消费。助推岸香观澜居等4家民宿争创2025年“皖美”民宿。持续打响“跟着体育游屯溪”品牌,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推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谋深谋实茶健康产业园、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本参与。加快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屯溪区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加工基地、汉沙富礼数字化农田、新江村净菜中心等项目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小升规”培育库,推动鳜鱼预制菜等产品标准化生产。丰富乡村业态,布局康养度假、田园休闲、餐饮民宿等业态,拓展产业链条。发展农场经济,推广订单农业种植。推进乡村民宿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力争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0%。
(二)坚定不移推项目、扩投资,增强经济运行内动力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区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机制,重点围绕重大项目开工节点和年度计划投资目标,健全重大项目推进“建账、交账、对账、补账、销账”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要求,制定项目周推进计划和横道图,联系区领导每周通过现场调度、会议调度等多种方式,协调解决要素保障、提速项目建设进度。坚持周末要素会商机制,进一步加大项目督查力度,通过集中督查、日常督查、重点督查等方式督促项目有序建设,争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围绕500亿元重大项目谋划储备目标,重点跟踪拟出台城市更新等政策,对地下管网等国家重点领域项目,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坚持要素保障,提前落实项目用地、环评等前置条件,提升项目完备性。针对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等重点资金渠道,每季度跑省对接,提高对上争取成功率,确保全年对上争取资金增长10%以上。持续狠抓项目招引。围绕 “工业母机”“闲置楼宇”“工业上楼” 三大核心任务,强化靶向发力。工业母机产业方面,依托现有27家入驻企业,发挥专班作用,下半年力争再招引企业15家以上,重点对接沃世机械、深圳市蓝蓝科技等在谈项目,推动形成产业链集群。闲置楼宇盘活上,加强与商协会合作,精准匹配企业需求,提高楼宇利用率,下半年力争完成5万㎡盘活目标。工业上楼工作中,充分发挥4个小组和5支小分队作用,加大线索摸排,确保年底空置厂房入驻率达80%以上。
(三)坚定不移深改革、促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抓好重要专项改革,健全重点领域机构职能体系和体制机制。深化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镇街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落实《屯溪区深化镇街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若干举措(试行)》,进一步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基层下沉。持续贯彻落实各项商事制度改革措施,依托自助服务区,开展“帮代办”“延时办”服务,打造政务服务新矩阵。探索建立“协会+平台+市民+经营主体”参与的社会共治模式暨红黑榜评价机制。抓好农村制度改革,力争全面完成二轮土地延包合同网签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改革试点,继续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跃升行动,线下推动行业综合许可审批改革,提升人社、市场监管等窗口综合服务能力;线上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网办服务,拓展主题事项范围,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常态化推进访企入村工作,固化助企纾困好做法好经验,让市场主体可知可感可及。深入推进放心消费行动,加强“真不二价”店培育与监督力度,扩大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覆盖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持续强化沪苏浙招引力度,依托“4+2+5”工作机制,主动对接沪苏浙地区的产业转移需求,力争全年新增沪苏浙亿元以上纳统项目10个,到位资金13亿元。持续加强技术合同吸纳,全覆盖摸排签订合同,加大与沪苏浙地区高校院所合作力度,促进企业需求适配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园区合作,加快三个共享中心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深化与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第二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研讨会暨基金小村启用仪式,加快推进基金小村项目。进一步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互联互通,深化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改革,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坚定不移兴城市、强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黎阳镇龙山路改造工程、屯溪区第一污水处理厂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工程等项目。按照“一路一特色,一路一风景”要求,高标准规划帅鑫片区,同步配套雨污管网、给水、强弱电、绿化及相关附属设施。接续打造城市小微空间整治提升项目,满足群众绿色休闲、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停车出行等生产生活需要。协助推进G205万安至东临溪段公路改建工程项目,积极对上争取。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聚焦“国际屯溪 乡村都市”品牌定位,推动镇景村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朱村、三充等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奕棋村下林塘、傍霞村鬲山田、汉沙等省级中心村以及7个“特色小村”建设。结合“五清一改”,持续推进全域环境整治提升,抓好农村“微景观”节点打造,着力打造“点上精彩、线上美丽、面上干净”农村人居环境。盘活闲置农房、土地等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开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加力促进城乡整治。持续贯彻落实“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要求,开展“三整治三提升”文明创建攻坚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形象与居民生活品质。优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景区景点周边环境秩序管控。科学设置城市外摆经营,探索设置创业集市区域,控制经营时段,推动“地摊经济”发展。持续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和燃气安全隐患整改。落实三级网格监管,对农村生活垃圾、河道保洁工作开展全面督查,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提升。
(五)坚定不移优生态、美环境,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巩固生态环境质量。常态化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加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市级改革创新点建设,健全松材线虫病除治机制,抓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冲刺收官。持续推进老占川河城市内河水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深入落实河流治理与管护协同、联合河长制、“河长+检察长”等制度机制,凝聚河库保护合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高标准继续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积极参与渐江两岸林分改造项目建设,计划林相改造2000亩。积极融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滚动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清网护鸟行动”,加强野生动植物管理。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幸福河湖旅游等新型业态,促进林旅、水旅互动融合。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以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为基础,增值自然资本,厚植生态产品价值,谋划推进茶饮小镇等VEP项目,实现贷款授信。紧盯能耗任务目标,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强化节能降碳管理,持续鼓励有需求的企业购买绿证,推进能耗形势进一步向好。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实施年度公共机构零碳管理领跑者建设计划,强化宣传教育,推行绿色办公,全方位向绿色节能转型。
(六)坚定不移惠民生、暖民心,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持续落实民生实事。聚焦民生实事实施普及普惠、有得有感,推动民生实事项目提速增效,开展“民生实事·温暖人心”系列宣传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和知晓率。着力完善社保体系,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持续做好社会救助,强化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科学有序完成2200吨区级储备粮轮换工作,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完善区长听录音工作机制,健全“民声呼应”工作体系,做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群众投诉问题受理处置工作,推动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转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提升就业服务,按照“1+2+6”模式,打造综合性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抓好“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大力推进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体系建设,持续优化老年助餐、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完成百鸟亭幼儿园、暑期各校维修改造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购置等项目,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谋划建设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城市紧密型医联体,优化基层卫生服务。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六尺巷工作法”,创新发展“红色乡村治理”“小巷管家”“五微共治”等有效做法,打造特色基层治理品牌矩阵。推动落实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社区)党群议事协商机制,学习运用“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等经验做法。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有序推进未来社区“增点扩面”,引导社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集中受理、统一联动、快速响应、便民利民的数字生活新服务应用场景,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