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屯溪区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4年6月20日在屯溪区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屯溪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谢光辉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屯溪区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工作情况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情况
屯溪文化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程大位和清代戴震等一批杰出人士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至于传统民间文艺活动,更是历久不衰。近年来,屯溪区致力于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利用工作,在文物古建筑保护利用、非遗文化保护开发、乡土文化挖掘利用、名人文化宣传推广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一)文物古建筑资源保护利用情况
在第三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屯溪区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点187处。新申报公布国保2处(程大位故居、屯溪镇海桥)、省保4处(南村牌坊、中共皖南特委机关旧址、同德仁药店、震修楼)、市保5处(茂槐堂、吴振兴宅、东湖桥、乐寿桥、“屯溪茶校”苏式教学楼)。所有公布文保单位均已划定公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障文物本体的安全及其周边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截至目前,屯溪区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6处、市级17处、区级19处。在保护好文物和古建筑的同时,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屯溪区充分利用好这些文物和古建筑,一是利用古建筑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屯溪区共有屯溪老街、黎阳in巷、湖边古村落三大集群及乡村民宿群,其中昱见八号院、还淳开元颐居、徽舍等特色民宿等26家民宿都是在古建筑上兴建而成。这些民宿文化内涵深厚、装修个性各异、文化氛围浓厚,位于屯溪老街还淳巷的开元颐居民宿,利用民国期间工合组织旧址,打造成为徽商主题文化酒店,将徽商主营茶、盐、木、典四大行业历史资料以独特工艺美术造型予以展示,文化气息浓厚。位于黎阳in巷中段的黎阳观厅民宿,由1整幢徽派古建筑和4栋现代别墅以及临街水榭平台和古建廊桥等构成,以古今碰撞的建筑语言为特色,深受游客好评。二是利用徽州古建筑打造文博场馆。屯溪区是黄山市文博场馆集中地,拥有各类文化博物馆11家,其中,戴震纪念馆、屯溪博物馆、程大位珠算文化博物馆、徽州乡愁馆、徽州乡贤馆以及企业投资兴建的文房四宝展示馆、新安医药展示馆等都是由利用古建筑打造而成,这些文博场馆承载着屯溪丰富的历史、艺术内涵。对于传承徽州文化、提升屯溪人民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屯溪旅游景点和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带动了屯溪文旅产业的发展。三是利用徽州古建筑打造新型文旅业态。位于黎阳in巷的占川书局,由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家大院改造而来,将大厅改造成为文化主题展览厅和接待厅;将左开间改造成为网红书店,原侧房改造成为咖啡休闲厅,结合原有房间打造客房,已成为著名网红打卡点。湖边古村落将徽州古建筑集中复建,形成了集酒店、餐饮、娱乐多功能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二)非遗文化挖掘利用情况
屯溪区目前已有18个项目被公布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国家级项目有“徽墨制作技艺”、“程大位珠算法”和“徽州漆器制作技艺”3个,省级项目有“黎阳仗鼓”“隆阜抬阁”“徽州毛笔制作技艺”等9个,市级项目有“屯溪舞龙”、“狮子舞”等11个,区级项目有“占川二八庙会”、“屯溪石雕”等18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3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9人、省级传承人31人、市级传承人93人;全区建立了19处非遗传习基地,其中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1处、省级非遗传习基地(所)7处、市级非遗传习基地11处。一是注重非遗民俗挖掘利用。2023年,屯溪每个镇、街道分别组织成立一支传统舞龙民俗队伍,培训出舞龙队伍共计10支。阳湖镇紫阜村挖掘传统民俗“紫阜高跷”,兖溪村挖掘传统民俗“兖溪舞麒麟”。并重新打造阳湖镇经典民俗“旱船蚌壳舞”黎阳镇隆阜两村、两社区恢复非遗民俗“隆阜抬阁”;龙山社区挖掘民俗“跑马磨豆腐”,黎阳镇、新江村挖掘传统板龙非遗文化。在各类大型活动中进行展示,对广大游客形成强烈的地域文化吸引力,达到“以文促旅”的效果。二是注重非遗产品研发开发。近年来,屯溪充分利用非遗资源,以“徽工之巧、徽玩之雅、徽茶之香、徽味之美和徽艺之韵”为切入点,结合各种非遗打造爆款IP,传播徽州文化,讲好黄山故事,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同时赋予非遗新活力、传统文化新光彩。如“灵犀漆器”首饰,将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与现代首饰制作巧妙融合,打造出一批时尚饰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展睿文化创意公司漆艺和歙砚相结合,做出了一批具观赏性、实用性的新型非遗产品让非遗技艺在各种器皿上得到了充分展示。
(三)乡土文化资源挖掘利用
近年来,屯溪区十分注重乡村历史文化挖掘工作,并将历史文化挖掘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一是注重乡村历史挖掘。先后帮助屯光镇篁墩村、南溪南村、隆阜社区等整理历史文化资料,并派驻专人进行田野调查,挖掘出一批历史文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应用到乡村旅游宣传中去,如南溪南村,就打出了“医画双祖地,千年溪南村”宣传语。二是注重文化资源转换。充分利用已挖掘历史文化,打造各类新型文化形态,先后兴建篁墩村史馆、南溪南村史馆、戴氏文化展示厅等文博场所。在朱村利用水金坝打造小型节点、在查塘村利用查道故事,打造“孝美查塘”等文化节点。
三是注重乡村文化宣传。屯溪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千百年来,以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繁荣的经济,哺育出无数杰出人物。我区持续利用名人资源,先后打造了一系列博物馆纪念馆,如程大位珠算博物馆、戴震纪念馆、徽州乡贤馆等。为扩大历史文化名人带来的旅游引导作用,黄山名人馆已迁址老街一马路,正在进行装修中,南溪南村正围绕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的江瓘正在打造新安医学展示馆;围绕南溪南明清时期五位御史打造的南溪南御史馆、围绕新安画派始祖江韬(弘仁)打造新安画派展示馆,目前,正在进行方案设计。今年年初,屯溪区隆重举办了戴震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会、高校代表,专家学者以及戴氏后人、戴学爱好者齐聚新安江畔,持续推动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程大位珠算研学基地已经做好项目前期谋划,正在进行项目申报中,待获批后进行。
二、存在问题
(一)徽商文化挖掘利用不足
屯溪自古为徽商重镇,明代即为“一邑总市”,屯溪老街、河街、黎阳老街徽商遗迹、老字号等文化资源丰富,但多年来,徽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如屯溪老街老字号程德馨酱园已经消失,其商标注册被深圳一家公司全领域抢注。屯溪是因茶而兴盛的城市,《清史稿》称屯溪为“茶务都会”,TwaikayTea(屯溪茶)是英文中中国绿茶的代名词,但是多年来,屯溪绿茶品牌一直低迷,屯绿这一金字招牌始终没有打响,而曾与屯绿齐名的祁红早已声名远播。屯溪老街老字号保护也急需提升,目前老街老字号除同德仁店铺外,其他老字号大多泯灭,具有文化特色店铺大多被同质化严重的旅游商品替代。
(二)徽州古建保护利用不足
屯溪徽州古建筑资源众多,但是除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多数达不到文物保护级别的古民居保护力度不足,多年来多次引发舆情,如河街老文化局楼、阳湖老街古建筑等。文物保护部门经费有限,除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市级以下古建筑保护经费均由市区财政承担,要对众多的徽州古建全面进行保护,资金缺口巨大。
(三)乡村历史文化挖掘利用不足
除篁墩、南溪南村、隆阜以外,其他各镇村历史文化挖掘力度偏弱,在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七个小村”乡村战略后,各镇村都对各自历史文化进行研究,但大部分挖掘力度不足,特别是镇村,田野调查力度不足,而这些村因规模偏小,历史文献记载不足,导致历史文化空白点多,难以助力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深化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一是加强文物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继续完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确保文物本体安全及其周边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打造特色文化业态,提升文博场馆的展示和服务功能,吸引更多游客。二是推进非遗文化挖掘利用,依托各非遗传习基地,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确保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鼓励非遗传承人,结合市场需求,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三是加强乡土文化资源挖掘利用,通过田野调查、整理历史文化资料等方式,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结合已挖掘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加大历史文化挖掘力度
一是成立历史文化研究专班,聘请在屯徽学专家、知名学者,组建历史文化研究专班,根据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任务,挖掘历史文化,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加强历史文化交流,根据历史文化挖掘需求,加强与如国家图书馆、省博物院、各级各地历史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安徽工程大学、黄山学院的合作交流,获取高等院校的智库支持。
(三)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修订《屯溪区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屯溪区民宿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向上争取,增加对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的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屯溪区将进一步深化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工作,为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屯溪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