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美乡村 推动乡村振兴
——赴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考察乡村振兴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近期,屯溪区奕棋镇组织人大干部赴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开展实地考察,重点学习其在乡村振兴、生态治理、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做法。
一、银湖街道乡村振兴主要经验
(一)产业融合激活经济动能。一是特色农业品牌化。依托“富春山居”区域公共品牌,发展茶叶、竹笋等特色农业,做足“土、特、产”文章,通过电商直播、农旅结合提升附加值。二是数字经济赋能。引入智慧农业项目,如“云认养”茶园,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在条件成熟的村社推广土壤监测、智能灌溉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文旅融合发展。宣传本土文化(如宋韵文化、抗战纪念馆红色资源),打造精品民宿集群和研学基地,推动文旅融合,举办节庆活动吸引游客。
(二)生态治理与和美乡村。一是全域环境整治。通过“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垃圾分类、污水治理,保留田园风貌。二是水系综合治理。坚持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通过“微改造、精提升”修复河道生态,打造亲水景观带。三是文化赋能发展。实施“文旅+”多业态创新融合发展,做强“一街一品”文旅市集品牌,做好“富春集”等主题性市集培育,并利用活动赛事举办各类主题市集活动,有力助燃街道文旅“烟火气”,进一步打响“山上咖啡”“圣特罗佩庄园”等乡村文旅“IP”,乡村“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四是建强共富载体。持续深化城乡“先富带后富”联合体建设,如: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特色农产品共富工坊、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等,搭建居民家门口创收和交流平台。
(三)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一是挖掘本土文化。如民俗文化、非遗主题、地理标志农产品,设计差异化体验项目,如农耕研学、非遗工坊,建设村史馆、非遗工坊,举办“富春江文化节”。增强文化认同。二是申报非遗传承。街道4人入选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杭州仁义豆腐皮厂入选浙江省非遗工坊,东坞山豆腐皮制作技艺荣获杭州市非遗美食薪传奖。三是推行“文明积分制”。完善村(居)规民约,将庭院美化、志愿服务纳入积分管理,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四)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一是党建引领人才支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一体化青年人才多元服务平台,选派年轻干部驻村帮扶,引入专业团队指导产业规划,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和“乡村人才专项基金”,培育乡贤理事会,吸引乡贤、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给予政策倾斜(如贷款贴息、用地优惠、租金减免),带动项目投资。二是创新“党建+网格”模式。落实“网格议事·双线联动”机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依托网格、微网格收集汇总基层法治需求,运用乡情、村规民约、小区公约等化解矛盾纠纷,设立“邻里议事堂”实现村民共商共治。
二、对于奕棋镇乡村振兴工作的启示和建议
(一)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
结合城郊优势,发展近郊休闲农业,开发“奕棋果蔬”品牌,探索“认养农业”“研学农场”等新业态。对接黄山文旅资源,设计“徽州田园体验线”,串联瑶干、奕棋、徐村等村落民宿资源。
(二)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
借鉴银湖智慧农业经验,试点建设农业物联网平台,推广“一码溯源”农产品。搭建村级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环境整治、民生服务“一网通办”。
(三)深化文化挖掘,培育文明乡风
整合奕棋镇特色文化和徽州民俗,打造“乡村文化记忆馆”。推行“积分制+红黑榜”,激励村民参与环境维护和移风易俗。
(四)创新机制保障,激发内生动力
多村组团联片发展,多维度打造共富载体,统筹各村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设立“新农人”创业基金,吸引青年返乡发展电商、文创产业。
结语: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的经验表明,乡村振兴需坚持“因地制宜、系统谋划、群众主体”,以产业为基、数字为翼、生态为底、党建为魂。奕棋镇可结合本次考察成果,以产业提质、生态塑形、文化铸魂为路径,奋力打造徽州乡村振兴样板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