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屯溪区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区人大常委会将对屯溪区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工作情况进行审议。为做好相关准备工作,5月14日,区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原尤溪村明清水渠遗址、大位文化公园、屯溪老街老字号现状及延安路观音殿遗址,并召开镇街及区文旅体局等区直有关单位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5月23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江健率调研小组赴老虎山巷、屯溪老街,6月18日,赴隆阜老街、戴震读书处遗址,实地考察文化街区、历史名人遗址的现状和管理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屯溪地处两江三省交汇处,历史悠久,出土文物最早能追溯至西周中期,遗址遗存多,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近年来,区政府结合本区独特文化资源,契合文旅需求,不断挖掘、保护、利用地域特色文化,奋力助推屯溪高质量发展。
(一)历史遗产文化方面
我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87处,其中国保3处、省保6处,市保17处、区保19处。近年来,完成了1处国保(镇海桥)、2处省保(程氏宗祠、南溪南牌坊)、5处市保(延寿桥、乐泉桥、戴震藏书楼、龙山寺、孙高松宅)以及宁家大院等一批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工作。区政府着力开发系列文物文化点,打造了占川书局(石家大院)、黄山开元还淳民宿(老街梧岗巷8号民居)、鬲山休闲游览步道(鬲山寺)、黎阳休闲小镇会客厅(宁家大院)、蓝屋艺术馆(南溪南吴观维宅)等。
屯溪人杰地灵,区志立传文化名人146位,有着程灵洗、江瓘、程大位、孙一奎、戴震、戴衢亨等代表性人物。在哲人戴震诞辰300周年之际,升级戴震纪念馆,高规格召开纪念大会,出版了《戴震年谱长编》。实施改造程大位珠算博物馆和大位文化公园,更深层次展现算神大位生平及其珠算文化。
(二)非遗民俗文化方面
我区共有各级非遗项目60个,各级非遗传承人155人,非遗传习基地19处。建设传习基地和专题展示馆,组建各类非遗协会,并协同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培养非遗传承人力度。
近年来,区政府着力挖掘恢复地方民俗文化,各镇街先后恢复舞龙队、紫阜高跷、旱船蚌壳舞、新江板龙、隆阜抬阁等民俗活动,形成强烈的地域文化吸引力。
(三)徽商文化方面
屯溪商业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邑总市、茶务都会”,曾催生出“胡开文”、“石翼农”、“同德仁”“、程德馨”、“陈漱芳”等一大批商业老字号,目前,老街老字号尚存“同德仁”、“胡开文”, 2024年恢复了新安医药展示馆“石翼农”。
(四)红色文化方面
全区现存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遗址、遗迹19处,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纪念设施1处,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重新开馆后,成为“网红红色旅游打卡点”。
(五)街区文化方面
区政府坚持对老街保护与利用并重,传承历史文化,擦亮古城品牌,以宜居、宜商、宜游为目标,推动老街焕发新彩。同时打造以老街为中心,外延至河街、黎阳IN巷的共荣共生商业生态圈,在传承中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的街区文化共同体。抓住列入“安徽历史文化街区”机遇,启动实施隆阜老街保护更新工程。
(六)茶文化方面
作为传统名茶之一的“屯绿”,久负盛名,我区以茶为载体,挖掘茶文化、讲好茶故事,以“茶文化+”的方式推出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新模式,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不断创新茶文化传承表达方式。
此外,我区还有姓氏文化、抗战文化、饮食文化、方言文化、古村落文化等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挖掘和利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总体规划不明。我区的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没有相应的总体规划,对文化资源的产业谋划和发展欠缺通盘考虑。相关部门对本区特色文化研究宣传缺乏深度支持、引导,一些单位和个人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认识不足,导致一些城市文脉因城镇化进程推进而被破坏。
二是资金投入不够。我区对历史文化遗址、遗存进行修缮的资金多是来自上级政策性拨款,区级财政没有列支专项经费,实施修缮也只能针对濒临消失的、损毁严重的历史文化遗址、遗存。专业性文物保护人员缺失严重,文保力量不足导致部分历史遗产疏于管理。非遗项目保护资金仍显不足,导致非遗传承存在人员匮乏、自身发展不足等现状。
三是资源挖掘不深。哲人戴震、算神大位在全国的影响力与其历史地位不相匹配,程灵洗、江瓘、毕沅等名人IP亟待打造,南溪南村的萧江文化需要挖掘,花山摩崖石刻多年藏于深山有待开发,“屯溪吊狮”、“屯溪盒子焰火”等传统民俗文化尚未恢复,屯溪老街仍有“程德馨”、“大同布店”等一批“老字号”仍待重焕新生。
四是开发利用不足。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的老街如今文化古韵被轻淡,业态低端陈旧,老字号“同德仁”和一批非遗传承的店铺尚未恢复前店后坊的销售模式,没有很好体现老街独特的街区文化特色,市场活力不足。屯溪博物馆的创新宣传及展陈利用不足,对社会和游客的吸引力较弱。原柏树街区的明代民居之瑰宝――“程氏三宅”作为开放景点,游客稀少,未能得到很好的宣传和利用。特色文化衍生品开发不够,体验产品少,“文化+”的品位和效益没有得到足够提升。
三、几点建议
(一)深度挖掘资源,理清资源盘子
整合全区文化研究力量开展文化资源大普查,回溯历史沿革、理清发展脉络,澄清资源底数,建立健全文化资源档案及相关数据库;深耕戴震学术文化、程大位珠算文化、篁墩姓氏文化,邀请更多专家学者参与深入考究论证,并使研究成果转为文化兴城之力;彰显徽商文化、街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抗战文化等特色,把好脉找准位置,“一针激活”; 广泛收集整理传统民俗由来和民间传说,讲好“屯溪故事”,丰富特色文化韵味,延续民间文化根脉。
(二)完善保护体系,拓宽资金投入
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聘请专业机构,高标准制定我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加强宣传力度,在社会上形成人人皆是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主体的共识,鼓励广大市民特别是原住名积极参与保护和管理;对于承载着居民日常生活的惯性记忆及情愫的城市文脉,更要注重在城市的迭代升级中特定文化的赓续;加大文化项目编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文化建设,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以利用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工作队伍建设,以满足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需要。
(三)传承非遗文化,彰显街区古韵
以屯溪老街保护立法为契机,强化老街历史风貌保护和业态管理,丰富历史文化传承载体,设立前店后坊的非遗工坊,促进“老字号”的“新表达”,为街区嵌入特色文化因子,打造出以屯溪老街为中心,辐射至河街、黎阳IN巷、老虎山巷和背街小巷为一体的文化商业圈;对隆阜省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科学论证、统筹谋划,认真推进保护与更新工程,重现“文化之乡”、“东原故里”之风采;积极破解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力量不足的问题,多层次、多形式向广大市民普及非遗文化知识,结合传统节日进行展示与表演,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抓好非遗传承队伍建设,守住非遗文脉。
(四)利用文化赋能,做活文旅融合
充分发挥历史名人、非遗技艺、传统民俗和商业老字号等文化遗产的资源作用,带动观光体验、特色餐饮、酒店民宿以及其他商业文化业态聚集,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突出旅游的文化含量,创新具有屯溪历史文化底蕴的特色文创,让历史上的人物和遗存活起来,拓展“文化+”的旅游新空间;提炼屯溪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区域为单位,“由小变大、由散变整”打造成综合体项目,如程大位博物馆、大位文化公园、珠算传习基地等,激发特色文化资源的整体运营活力;找准传统与时尚的连接点,提升传统文化活动品质,结合动漫展演、文创市集、过中国节、网红打卡等方式,助力我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进一步开掘、创新徽派特色屯溪美食,讲好美食系列故事,打响美食品牌;以篁墩、南溪南、外边溪等古村落为载体,提炼古建筑文化、姓氏文化、村史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关镇街要结合“七小村”和“六个街区”的综合打造之际,植入符合各自地情的文化项目,做实地方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