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潭镇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助推我镇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根据新潭镇人大主席团2022年工作安排,镇人大组成调研组于9月7日对新潭镇陈坑村汪村田西组、蕉充安置小区、东关村网红打卡点和长青农场进行了集中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镇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广泛征求意见,提出合理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潭镇,地处屯溪区西北部,东连屯光镇,西与休宁县万安镇接壤,南临横江与黎阳镇隔江相望,北与徽州区岩寺镇、西溪南镇毗邻。合福、杭黄、昌景黄三条高铁及皖赣铁路、慈张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有横江、霞塘河、仙村河、下庄河、言充河、资源溪等大小河流6条。2015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全镇现辖14个村(长源村、长林村、陈坑村、蕉充村、霞高村、新潭村、竹林村、梅林村、瓯山村、仙和村、东关村、仙林村、上资村、汗山桥村)、2个“村改居”社区(引充社区、华资社区)、2个城市社区(横江社区、高铁社区),辖区面积69.9平方公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区域范围内常住人口44487人,其中户籍人口27056人(不含岭下)。
今年来,新潭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谋篇布局,在党建引领、队伍建设、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环境整治等方面持续发力,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一)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截至8月底,累计开展镇村环境整治集中行动68次,清理各类垃圾近800吨,乱贴乱画1000余处,乱堆乱放230余处;清理水沟水渠2300余米;拆除无功能建筑、乱搭棚屋10处,拆除废旧围挡260平方米;新增绿色围挡220米,完成微改造、精提升全市样本点1个;完成改厕“回头看”问题整改46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69%,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74.4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
(二)不断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实现村委会通自然村、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率100%;强化农村污水治理,12个村(居)污水处理接入市政管网,4个村建立5个污水集中处理终端,配套管网达40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80吨/天;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长林村1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工,长源村1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已进场施工;下庄河、资源溪、颖溪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设完成。
(三)凝心聚力促乡村振兴。一是组建完成“1211”产业发展服务体系,选聘6名专技人员、16名金融专员、16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服务。制定《黄山高新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二是扎实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完成3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及5个试点村2557户农户信息采集。落实村企结对共建16组,编制“一村一策”方案16个,注册成立新潭镇振兴公司和16家强村公司(其中2家强村公司已实现收益)。三是1-8月,16个村(居)集体经营性总收入555.87万元。其中,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居)4个,占比25%;收入10-50万元村(居)9个,占比56.3%。完成农村产权交易37宗,交易总额687.67万元。四是完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家、省考核评估反馈问题认领、整改56项。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为抓手,制定出台《黄山高新区农村网格员管理办法》,配备基层网格员162名,集中排查农户6437户、22185人,确定监测对象16户34人。
二、存在问题
(一)对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发展产业方面,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很大。
(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区、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人才匮乏。目前,广大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缺乏人才引进手段,全镇暂无派驻干部,无市级派驻科技特派员,1名市级派驻专技人员为市人社机关办公室负责人,区镇级科技特派员、专技人员缺乏专业技术,指导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群众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培训力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好村民自治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健全完善《村规民约》约束机制,积极推动“满天星”工程,扎实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一米园地”等创建评比活动,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卫生意识,将长效管护切实落到实处。
(二)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正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强化沟通协调,认真钻研项目申报,通过有序申报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三)建议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建设“一村一品”,打造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村;切实抓好长林梅花、陈坑香榧、东关菜籽油、长源民宿品牌等特色产业的打造,并以镇级振兴公司、村级强村公司为主抓手,支持社会资本将人才、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农村,引导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村集体经济实现路径。
(四)建议上级职能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支持,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支持和鼓励退休技术技能人才投入乡村振兴工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兴、百姓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