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进一步助推我区乡村旅游建设,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于5月26日对屯光镇南溪南村村史馆、奕棋镇奕棋村墨韵民宿、黎阳镇傍霞村示范数字乡村项目进行了集中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提出合理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屯溪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屯溪版的“新安山居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生态休闲游”为方向,持续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有效促进了旅游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一)坚持高位持续推动。根据《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及省厅关于“十百千”行动文件精神,制定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方案,推出徽州文化型((篁墩、南溪南)、休闲游乐型(凤霞、瑶干)、山水田园型(新江、傍霞、朱村)、观光采摘型(三充)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出台《屯溪区2022年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标准》,将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擂台比武赛考核内容,采取以奖代补形式予以奖补,有效激发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突出农旅融合发展。结合我区乡村振兴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打造万创禾谷耕舍、耕云谷等集农业采摘、研学体验、艺术基地、农产品产业化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业态项目。如让艺术走进乡村,在瑶草吧用原来的猪圈改建咖啡吧,设置油菜地T型台,提升了乡村旅游品味,给游客不一样的时尚乡旅体验。大力发展以奕棋镇墨韵民宿为代表的休闲养身静心及文化体验的庄园(民宿)休闲模式。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11个环城特色蔬菜采摘基地,引导各采摘园业主打造集中产业、旅游、采摘及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采摘业态,通过“特色采摘+休闲旅游”进一步带动乡村振兴。
(三)全面提质全域旅游。结合各乡村旅游示范村自然、文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好“特色牌”,走好“特色路”。一是“一村一韵”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分别以“医画双祖地、千年溪南村”、“充氧充电充活力”、“傍城霞蔚、乡旅驿站”、“诗意田园,生态朱村”为主题,在屯光镇南溪南村、阳湖镇三充村、黎阳镇傍霞村和奕棋镇朱村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二是“一镇一路”规划乡村旅游风景道。编制篁墩—漫话谷—南溪南—花山世界屯溪徽文化旅游风景道、三充—德胜农庄—武蓉溪湿地采摘休闲风景道、隆阜古镇—古街水岸风景道和查塘—瑶干—朱村乡村田园风景道,现已申报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推介给各旅行社。三是“一村一味”推广乡村旅游特产。围绕打造100个省级特色美食村部署,成功推荐南溪南村为全省首批美食村,并继续培育各镇乡村美食特产点,申报第二批特色美食村,打造全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推动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换。四是“一村一名”培养旅游人才。3月初举办首批乡村旅游讲解员培训班,开展乡村导游、讲解员培训和技能大赛活动,确保每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乡村旅游点至少有1名以上专业导游员。五是“一季一主题”乡村旅游营销活动。推出“半日乡村半日城”乡村旅游打卡活动,每季度推出12个乡村旅游打卡点。第一季“春之梦、众里寻花”吸引3000多名游客参加,第二季“夏之恋、恋山慕水”已有1000多游客参与。
二、存在的问题
在区、镇两级的强力推动下,我区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势头良好,成效明显,但与周边其它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各乡村旅游示范村结合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优势,推出一批特色旅游项目,但优质乡村旅游资源挖掘深度不够,徽州文化、徽州民俗、田园风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缺少能够让游客参与其中、深度体验的旅游产品,在“新点”“亮点”项目上有待进一步谋划、打造。
(二)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调研情况来看,南溪南村现有污水管网为2018年建设,受当时规划设计限制,雨污未能有效分离,管道内杂物增多,近两年多次出现管网堵塞炸管现象,影响了乡村环境卫生。各示范村不同程度存在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不配套的问题,此外一些示范村自建房外立面及铁皮棚与徽派建筑、田园风光为主的环境不协调,有碍观瞻。
(三)统筹整合力度有待提升。乡村旅游涉及农业、环保、交通、文旅体等多个部门,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从调研情况来看,由于相关部门联动机制不够完善,支持政策和扶持项目未能实现统筹安排,难以统筹利用好各项政策,有效配置专项经费。
(四)旅游专业人才依然匮乏。从调研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以本地及周边村民为主,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从全区层面来看,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和优秀旅游服务人员较为缺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推广人才严重不足。
三、相关建议
加快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打造屯溪版的“新安山居图”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乡村旅游离不开“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机遇,编制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争取项目入库,加大对上争资力度。以品牌创建为重点,统筹规划,整合各方资金支持,在改善乡村旅游示范村水电、交通、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雨污水管网、网络通讯等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为乡村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要注重充分保护、修复、挖掘村落自然风光、人文底蕴、徽州民俗、非遗文化等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制定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发展既有乡村特色同时能吸引游客深度参与的休闲型、体验型旅游项目。在规划建设中要特别突出差异性、个性化,避免因景点雷同而造成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此外,在发展旅游示范村 “亮点”项目的同时,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示范线路,促进我区乡村旅游串“点”成“链”,发挥综合效益。
(三)重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持续推进“一村一名”培养旅游人才,特别是重点抓好村党支部书记、创业带头人、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讲解员等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在管理项目、经营服务、创意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一支专业化乡村旅游策划、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培养一批乡村文化艺人,培育一批钻研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工作质量优的专业化旅游工作者,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水平。
(四)健全乡村旅游工作机制。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责任,形成发展合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村集体入股等形式,注重发挥好强村公司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明确村、村民、公司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各自作用,形成公司+协会+农户或“协会+农户”等乡村旅游开展管理模式,实现乡村旅游功能升级、业态延伸、转型发展。